(研究報告下載)
服務研究-2012
研究出版日期:
2012年06月研究題目:
香港「親子互動輔導服務(PCIT」功效及服務成效研究報告研究員:
行政撮要:
簡介:本報告主要研究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期間,東華三院「親子互動輔導服務(PCIT)」的功效及服務成效。有關服務對象為育有2至7歲行為困難的幼兒、自稱有使用體罰、有虐兒危機或嚴重親職壓力的家長及子女。
方法:研究分為兩部份。甲部隨機控制組研究(RCT)包括將111對親子隨機分配參與PCIT治療組(54對)及延後治療對照組(57對)。乙部整體服務成效評估主要分析604個參與PCIT服務的家庭。研究同時採用定量及質化資料,進行分析。
甲部隨機控制組研究中,治療組兒童的平均年齡為4.57歲,男童(70.4%)比女童(29.6%)多。治療組及對照組的兒童行為問題均超越「艾伯克兒童行為量表(ECBI)」的臨床界線。兩組的背景及治療前各項表現在統計上並無明顯分別。
乙部整體服務成效評估中,兒童的平均年齡為4.67歲,男童(70.2%)比女童(29.8%)多。大部份參加者為自行申請參與者(74.7%),轉介機構包括社會褔利署(12.3%)、學校(4.1%)、醫療單位(3.8%)、非政府志願機構(2.8%)、及東華三院服務單位(2.3%)。
結果:甲部研究採用ANCOVA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後的分別。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治療後,較對照組明顯減少了兒童行為問題、親職壓力及家長負面情緒、使用體罰、及不適當管教技巧,而家長正面的管教方法卻加強。治療組更能夠在治療後三至六個月內,維持有關治療成效。
乙部整體服務成效研究包括604個接受服務的家庭,其中有432個家庭成功完成療程,成功率為71.5%。研究以Dependent t test 分析432個成功完成療程的家庭在治療前及治療前後的分別。結果顯示這些家庭於治療後,明顯減少了兒童行為問題、親職壓力、使用體罰、不適當管教技巧和增加了正面的管教方法。治療前有418(96.8%) 個家庭的兒童的行為問題超越「艾伯克兒童行為量表(ECBI)」的臨床界線。完成治療後,這418個家庭的兒童的行為問題均低於臨床界線。參加者表示服務能增進他們的親子關係(96.7%),提昇個人對管教子女的信心(96.6%),他們亦對整體PCIT服務,感到滿意(99.1%)。
此外,研究亦分析了三個已完成療程的特別組別,包括虐兒組 (n=15)、特殊學習需要組 (n=100)及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(ADHD)/ADHD症狀組(n=50)。結果顯示三個組別完成療程後,均明顯減少了兒童行為問題、親職壓力及使用體罰;家長減少了不適當的管教技巧,和增加了正面的管教方法。
質化資料分析結果與定量資料十分吻合,包括顯示完成療程後,兒童在家及在校行為改善,親子關係和家長情緒改善。家長特別欣賞「直接指導」的輔導方式,而兒童及家長對服務都有良好的感受。治療師認為PCIT輔導模式中的『親子互動解讀系統』、「直接指導」方式及PCIT有系統而全面的管教內容,都是服務成功的關鍵。
討論:研究結果確定PCIT能明顯地為育有行為困難子女(臨床界線內)的家長改善兒童行為問題、減少親職壓力及家長負面情緒、減少使用體罰及不適當管教技巧,並增加家長正面的管教方法。此外,PCIT對虐兒家庭、育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的家庭(包括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(ADHD)/ ADHD症狀等),也極具治療潛力。建議日後研究應擴大樣本,以進深瞭解PCIT對不同組群,包括ADHD、家庭暴力或精神健康問題家庭的治療成效;另可考慮以「追踪研究」探討PCIT治療的長期成效。